老哥俩钟志雄、钟仁辉:
全国唯一健在的红军兄弟
【人物档案】哥哥钟志雄:1913年生,叶坪乡云集村垇垅人,1931年参加革命工作,1933年参加工农红军,1935年入党。曾任坪山乡苏维埃政府副主席、红五军团十四师文书、中央秘书处文书科长、热东地委秘书长、海军青岛基地防空兵政治部主任、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副所长、党委书记。八一勋章、独立自由勋章、解放勋章获得者。
弟弟钟仁辉:1916年生,1933年参加工农红军,1934年入党。参军后一直从事部队文艺宣传工作,曾任中央苏区补训师青年队队长、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、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政治指导员、冀鲁边区军政学校总支书记、云南楚雄军分区司令员、2981厂副厂长;八一勋章、独立自由勋章、解放勋章获得者。
在长征30多万人的红军队伍中,有父子、兄弟和姐妹关系的不少,但走完长征全程的却并不多见,目前,全国唯一健在的红军兄弟就是瑞金籍的钟志雄、钟仁辉哥俩了。前些年,钟家兄弟俩吸引了不少全国知名媒体的关注,红军兄弟的长征故事一度被广为宣传。
兄弟俩身体很高大,都在战斗中受过伤,弟弟的右侧脖子上曾被子弹穿过,哥哥曾身中四块弹片,其中一块至今还留着在左臂上。因为都与死神打过交道,他们的生活非常简朴,一生中淡泊名利和地位。两位老人说,他们是放牛娃出身的穷孩子,是革命的大熔炉锻炼了他们的坚强意志,走过了枪林弹雨,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,能活到现在,与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,他们感到很知足。
书法和写作是他们的共同爱好,退休后,这对红军兄弟坚持读书看报,笔耕不辍,偶有作品发表在《解放军报》和《老年人文艺》上。
两位老人告诉记者,他们看到家乡来的客人感到格外亲切,如今,云集圩的水酒、云集河清凉的河水仍时常出现在他们的梦里。
我们告诉老人,家乡的变化很大,交通非常便利,他们老家附近正在建设一条高速公路,希望他们能回家看看。两位老人乐了,都表示“是很想回去看看”,但因为年事已高行动不变,笑称“怕是回不去啰”。
革命:父亲鼓励读书识字奠定了基础
哥哥钟志雄1913年出生于叶坪乡云集垇垅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,家有五兄弟,大哥比他大五岁,弟弟钟仁辉比他小三岁。钟家祖上世代以种田为生,父亲是个勤劳、善良、忠厚、正直的农民,母亲是个童养媳,勤俭持家,心地善良。他们对子女寄予厚望,希望他们长大后成为农村中懂礼貌、会交际、知农事、能干活的“明白人”。为此,父亲从两方面着手培养他们:一是生产劳动。父亲要求钟志雄学会全部农活,还要学会撒网捕鱼、狩猎。他五岁起就跟大哥一起劳动,上山砍柴、放牛等。在大哥上学那年,弟弟钟仁辉还小,家中的一些主要劳动都由钟志雄承担。二是读书识字。父亲喜欢交际,痛感没有文化的苦恼。那时的农村很少有人读过书,谁要是能写些便条书信,逢年过节写写春联喜帖,那是件很了不得的事。因此,父亲决心要钟仁辉上学读书,把他培养成农村的“明白人”。父亲培养子女读书心切,便同意兄弟俩一起去。没想到弟弟年纪小,不懂事,只读了两年就不想读了。而哥哥钟志雄却很喜欢读书,勤奋好学,成绩优异,初小只读了两年就转到县城读高小了,高小毕业后还补习了一年的应用文。
1931年秋,毛泽东、朱德等红军总部和苏区中央局领导来到瑞金叶坪,准备召开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。毛泽东经常深入群众调查研究,做宣传发动工作。有一天,毛泽东来到云集圩参加群众大会。在会上他发表了演讲,积极动员群众参加反帝大同盟,参加红军,打土豪分田地。毛泽东的话深入浅出,通俗易懂,给广大贫苦农民以极大的鼓舞,让志雄兄弟俩激动得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。
1932年,钟志雄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反帝大同盟,并被选为坪山乡苏维埃政府副主席,走上了革命道路。1933年,兄弟俩积极响应号召,双双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,因为有文化基础,入伍后,钟仁辉被分配在一军团红二师当宣传员,钟志雄则被分配在红五军团十四师教书。
哥哥:朱老总一伸手帮助渡险关
哥哥钟志雄参军后分在军委通信连当文书兼任管理排长,此后一直在部队与文字打交道,成了红军队伍中的知识分子。长征后,他跟随总司令部一起行军,每天找向导调查行军路线,画出简单的行军路线图供总部首长使用。
1935年5月,部队过了大渡河在化林坪休息一天,然后穿过一片大竹林向四川天全进发。在距天全约5公里的山上,一架敌机在距钟志雄10多米处投下两枚炸弹。敌机飞走后他看到自己的衣服有几个窟窿,没想什么,等他从地上站起来,左胳膊上的血呼呼地流下来,这时他才知道自己被弹片炸伤。由于当时条件极为困难,他只在卫生队简单包扎了一下,便由一位老乡送到天全,以后的几天这位老乡常带东西来看他,使他切身体会到军队离不开群众的支持。
部队沿溪而上准备翻越大雪山夹金山,山路崎岖,又陡又窄。大家走着走着,突然前面出现个高坎,足有两米多深。钟志雄因左臂负伤,炊事班的同志帮他背行李,但他左手不能动,使不上劲,所以还是下不了高坎。眼看其他战友一个个跳下去了,自己却下不去,跟不上部队,他心里很着急,便高喊了一声:“来帮我一把!”。话音刚落,一双巨大的手握住他的右手搀扶他下了高坎。钟志雄站定后转身向这人道谢,谁知一看,出现在他眼前的不是别人,正是朱德总司令。
钟志雄对朱德并不陌生,早在瑞金时就经常听他的演讲。因为长征路上与总司令部一起行军,钟志雄经常能看到总司令那魁梧而忙碌的身影。毛儿盖会议后钟志雄分到左路军,在通信营当书记,跟着朱德三次爬雪山、两次过草地。
红军到达陕北后,朱总司令日理万机,但他一直没有忘记在长征途中因左胳膊负伤的钟志雄,在打听到他的情况后,朱总司令亲自安排了一位从德国归来的医生给他做手术,从他身上取出了部分弹片。
弟弟:邓小平两个字鼓励演好戏
弟弟钟仁辉参军后分在红一军团二师当宣传员。他天生活泼,能歌善舞,能说会道,读书不多字却写得好。师领导看上了这位有文艺天赋的小红军,让他进了师部宣传队,并成了师部宣传队的骨干。
一次,师政委刘亚楼陪同中革军委《红星报》主编邓小平一起观看演出,邓小平看得很入神。三年前,他在担任瑞金县委书记期间深入圩场屋场,走村串户,调查了解情况,熟悉瑞金的风俗民情,看“拉尾巴”觉得特别亲切。演出结束后,邓小平把钟仁辉叫到跟前,高兴地说:“要得!你今天演得好哇,演出了瑞金人民淳朴的真实感情。好,要得!要得!你演戏我办报都是搞宣传。宣传发动群众,争取革命成功。”他凑近钟仁辉耳边神秘地说:“唉‘拉尾巴’你被拉住了没有?”钟仁辉回答说:“没有。”邓小平笑笑说:“是嘛,是拉不住的,其实你自己都想上前线哪能拉得住啊!”
1934年10月,钟仁辉踏上了漫漫长征路。1936年3月,部队来到山西霍县,钟仁辉正在霍县火车站写标语,突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包围,当他突围到一块开阔地时,一颗子弹从右至左穿过了他的脖子,顿时鲜血直流,当场就昏过去了。宣传队队长把他背回军团政治部宿营地抢救。半个月后,钟仁辉的伤势有了明显好转,但双手还是不能上下自由活动。有一天散步时,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遇见他,关切地询问他的伤情,并亲自测试他手上的伤有没有痊愈。邓小平说:“‘拉尾巴’向我敬个礼,好不好?”钟仁辉吃力地把手抬到帽沿处作敬礼状。邓小平连声说:“要得,要得,还要好好休息。”
分别:40年后兄弟终相聚
钟志雄兄弟俩都是1933年离开家乡参加红军的。在战争年代,因为部队各有驻地和战斗任务,他们也很少见面,但在长征途中他们却有幸见过三次。
第一次见面是在
1972年弟弟钟仁辉调到北京任318兵工厂党委书记,分开近40年的两兄弟终于相聚到一起。